尊敬的家长朋友们:
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,民族的希望,肩负着祖国统一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。为切实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,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事件,构建健康有序的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环境,需要家长们重视自身的法治教育,提升法治素养,家校联动进一步加强对孩子的家庭美德和法治教育。在此,我校特向您发出以下方面的法治教育倡议:
一、齐防范,筑牢反诈“防火墙”
当前电信诈骗手段不断翻新,高校学生因涉及学费、生活费、实习就业等需求,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。从“冒充客服退款”“虚假实习招聘”,到“注销校园贷”“刷单返利”,再到“AI 换脸诈骗”“虚假专升本培训”,诈骗分子利用学生信息差和侥幸心理,屡屡得手。
(一)与孩子定期沟通,提醒其不轻易透露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,不点击陌生链接、不下载非官方 APP;涉及金钱交易时提高警惕,多方核实信息,切勿贪图小利而上当受骗。
(二)安装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并开启“来电预警”功能,保护个人信息安全,及时接听96110反诈预警劝阻专用电话。拒不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,拒不参与“吸粉引流”等网络黑灰产业犯罪。
(三)引导孩子树立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的理性认知,面对 “高回报”“零风险”的诱惑时保持警惕,遇不确定情况及时与您或学校老师沟通。
(四)若孩子不幸遭遇诈骗,第一时间协助其保留证据,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二、零容忍,坚决抵制“欺凌霸凌”
校园欺凌包括身体欺凌、语言欺凌、心理欺凌等类型,无论是哪一种,都会对被欺凌者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。我们呼吁每一位家长朋友对欺凌行为坚持零容忍的态度,无论是身体上的伤害、言语上的侮辱还是网络上的恶意攻击,都应该被重视起来,坚决抵制。
(一)勇于拒绝校园暴力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,要互谦互让,积极与老师、家长沟通,通过正当途径解决,不对同学动武、动粗。不参与打架斗殴,不讲所谓的哥们义气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不进网吧、酒吧、电子游戏厅等场所,不在网络平台发布侮辱他人的言论
(二)加强法律知识学习,增强法律意识,养成守法习惯,在受到校园暴力侵害时,不以暴制暴,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。
(三)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,若发现孩子出现焦虑、抑郁、回避社交等情况,耐心倾听其心声,排查是否遭遇校园欺凌,及时与学校沟通处理。
(四)教育孩子尊重他人、理性沟通,树立“互助友善”的价值观。面对矛盾冲突时“不冲动、不激化”,拒绝参与“拉帮结派”“恶意调侃”等行为,学会用法律和校规保护自己;若发现他人遭遇欺凌,及时向辅导员、学生工作部门报告,不做“旁观者”。
(五)树立积极进取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,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,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,立志做社会的标杆之才。
三、要警惕,远离“帮信罪”陷阱
近年来,非法集资逐渐向高校渗透,不法分子以 “大学生创业投资”“校园互助理财”“虚拟货币挖矿” 等名义,诱骗学生投入资金;更有甚者利用学生 “想赚零花钱” 的心理,诱导其出租、出售银行卡、电话卡,或帮助转移资金,殊不知这些行为可能涉嫌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”(即 “帮信罪”),成为犯罪分子的“帮凶”。
(一)和孩子一起学习金融常识与法律条款,明确“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”“出租银行卡可能坐牢”,让孩子认清 “赚快钱”背后的法律风险;
(二)关注孩子的资金往来与社交动态,若发现孩子突然参与“高收益投资”、频繁接收陌生转账,或帮他人“代收代转资金”,及时介入了解情况,避免其误入犯罪歧途。
(三)鼓励孩子通过勤工助学、专业实习等合法途径获取收入,如需创业支持,优先对接学校创业孵化平台或银行正规贷款渠道,拒绝参与任何“灰色交易”。
四、勤关怀,远离网瘾危害
高校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时间,部分学生因沉迷“网络游戏”“短视频刷剧”“虚拟社交”,出现逃课、挂科、作息紊乱、心理空虚等问题,严重影响学业与成长。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,是家长与学校的共同责任。
(一)与孩子约定健康的网络使用规则,提醒其区分“网络工具”与“网络沉迷”,将更多时间投入学习、实践、运动等有益活动。
(二)关注孩子的网络社交内容,引导其警惕“网络沉迷诱导”“不良信息侵蚀”,避免因过度依赖网络脱离现实生活。
(三)鼓励孩子培养兴趣爱好,参与校园社团、志愿服务、专业实践等活动,丰富精神世界,减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。
五、强教育,提升法律素养
家长陪同孩子学习法律知识,增强法治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,养成知法、守法、用法的好习惯。教导孩子不能为了不被欺负而以暴制暴,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,遇事要能从容应对,巧妙脱险。
六、重内涵,培养优秀品德
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对其人格塑造、三观形成至关重要。家庭教育的本质应是生活教育,家长在生活中应给予孩子陪伴的时间,及时倾听孩子的心声,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内心世界,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换位思考的思维,塑造孩子积极乐观、活泼开朗的性格。
法治教育不是“一次性提醒”,而是“常态化陪伴”。孩子的成长需要学校的引导,更需要家庭的守护。让我们携手并肩,以耐心、细心、责任心搭建起“学校 - 家庭”协同育人的桥梁,帮助孩子树立法治观念、增强风险意识、提升自我保护能力,让他们在校园中安心学习、健康成长,顺利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!
END
来源:学生处(学生工作部、武装部)
撰稿:杨 帆
初审:袁谊璠 一校:袁谊璠
复审:蔡聂奎 二校:蔡聂奎
终审:张 觅 三校:陈睿清